美中對抗深化,印度成為地緣戰略與產業轉移核心

印度崛起為下一個全球成長引擎 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的關鍵投資熱區

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近期赴印度考察後指出:「投資印度,現在可能是三十年來的好時機」。從股市表現到經濟基本面,印度的發展潛力已逐步兌現,並吸引全球資金湧入。而這一波結構性轉變的背後,除了內部改革與產業升級外,更受到美中關係變化與地緣政治重組的深刻影響。


美中對抗深化,印度成為地緣戰略與產業轉移核心

在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持續升溫下,全球供應鏈加速「去中國化」。美國及其盟友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,積極尋求替代生產基地與政治合作夥伴,印度因具備民主制度、地理優勢、勞動力資源與消費潛力,快速躍升為美國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盟友之一。

美印之間的合作從軍事聯盟(如「四方安全對話QUAD」)、軍事技術共享、到高科技與製造業協作,均快速擴展。這也為印度帶來來自美方的大量投資、技術轉移與政策支持,進一步強化其在全球製造體系中的地位。


政策收成期:莫迪改革紅利釋放

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來推動多項改革,包括:推行 全國統一稅制(GST),簡化企業營運成本降低企業稅、修改勞工與土地法,吸引外資建構數位支付與基礎建設,加速現代化發展推出 PLI 製造獎勵政策,提升本地產能與出口競爭力目前莫迪已開啟第三任期,進入政策收成期。印度經濟動能明顯加速,2024年GDP年增率達 7%以上,顯示這些政策已開始轉化為實質經濟成果。


IN製造崛起:供應鏈重整下的自動化投資熱點

中美對抗與疫情促使全球企業重新考慮生產佈局,蘋果、特斯拉、富士康等國際大廠紛紛將產線移轉至印度。這也帶動對智慧製造、自動化設備與機器人技術的高度需求,具體反映在:智慧工廠、產線自動化建設物流與倉儲機器人導入數位監控、AI數據優化系統應用工業機器人、協作機器人導入逐年成長據印度工業部估計,自動化與機器人市場未來五年年均成長超過25%,尤其在汽車、電子、醫療與快速消費品等產業中具備快速落地潛力。


人口紅利釋放,消費升級與技術導入並行

印度以14.4億人口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,人口中位數僅28歲,不僅是未來全球最大勞動力市場,也將成為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。

隨著人均GDP接近3,000美元,中產階級快速擴大,帶動內需消費、住宅、金融服務、醫療與數位生活等領域的成長需求。這些新興市場對於自動化技術與智慧產品(例如家用服務型機器人、智慧零售、遠距醫療設備)提供廣闊應用空間。


股市表現亮眼,內資資金火力強大

印度股市過去十年表現極為搶眼,特別是中小型股指數,累積報酬高達 433% 與 286%,遠勝大型股指數Sensex。這些中小企業多集中在新興內需與製造升級領域,如設備開發、醫療、建築、消費金融等。

更重要的是,印度內資已成為推升股市的主力,每月投入股市的定期定額資金高達新台幣900億以上,年增率達20~30%。相對外資進出頻繁、受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大,穩健成長的內資為印度股市提供堅強後盾。

資料來源:Bloomberg,群益投信整理


投資總結:印度正是長線布局的絕佳機會

隨著美中緊張關係常態化,全球產業佈局朝向多極化發展。印度結合地緣戰略優勢、龐大內需市場、勞動力資源與政策改革紅利,正快速成為製造與科技業的新重心。

對於製造、自動化與機器人產業而言,印度不只是「生產替代方案」,更是能夠放眼內需+出口+政策加持三重成長動能的戰略據點。

無論是透過實體投資設廠、策略合作或股市間接布局,現在進場印度市場,仍在早期紅利階段,是搶先卡位未來三十年的關鍵時機。